「設計不只是讓東西看起來好看而已。設計能讓一家公司創造並提出創新的觀念,增進人類的互動和體驗。而且,當我們設計出一件更新、更好的東西,或者是一個更富啟發性的體驗,設計本身就變成了一個創造品牌的符號。」 (「
一線之間 」-序言)
以上提到「設計」、「創新」、「品牌」的因果關係,聽聽就好(好像也只能聽聽)。有「案例」才能有「學問」產生,「事後諸葛」的學問現在是越來越多了。人類的進步原本就是創新的過程 (從發明火開始,喔!不是,火是某神明偷拿來人間放的),而現在會提到的「創新」只是督促「企業」成長的一種「神話」?
企業或許恰巧找到一種
可運作 的「生意獲利模式」,但
獲利 從何而來?也是透過人們的「消費」產生,藉由行銷手段,可以製造”好產品”的假像引誘人們消費。當人們認清企業吹噓好產品的假像而不再買帳,企業營收短缺時,就從經營成本下手,如「產品偷工減料」(理所當然的每年都要costdown)、「裁員減薪(縮減人事費用)」等。
一般企業總認為「設計」就是讓東西便宜又好看才是王道,可是Hartmut Esslinger強調:「『設計』不只是讓東西好看而已」,更要求設計師要有企圖心去掌握企業的運作,了解企業、金錢和權力的關連性,不僅能避免被犧牲,反而有機會運用其創造力,達成企業夥伴們的共同目標,如此才能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另外 Hartmut Esslinger所提出的「
第四戰線 」的策略,其實就如同
克里斯汀生 對於「
創新的兩難 」的解答,在企業內部需有憂患意識的進行創新動能的儲備。
只要有「設計」、「創新」字眼,大家一定會提到「蘋果」,但沒有「
賈伯斯 」就沒有現在的「蘋果」,而「賈伯斯」是「獨裁」的。神的是這位「獨裁者」相當有「Sense」(質感、感知)、有「Vision」(遠見),經由一連串當下的「Intuition」(直覺)決策,建立起現在的蘋果。(有時也懷疑上世紀末,神是派賈伯斯來人間放火的,那這個世紀呢?Kindle Fire?)
蘋果獨特的「
聰明委外(smartsourcing)」 的模式,將委外代工(outsourcing)的資源進行整合升級,發揮出最大的效應,是本書最值得一讀的部份。蘋果若沒有鴻海的後勤支援,也很難將產品的質與量做到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在2010年Hartmut Esslinger的演講簡報中也隱約透露了蘋果與供應商的合作概念。
Hartmut Esslinger演講資料(2010)
Hartmut Esslinger最早參與蘋果的設計風格語言「Snow White」(Apple II,1984)的產品識別(PI)設定:
1.蘋果電腦將會是小巧、乾淨和白色的。
2.所有圖形和字體都必須看起來乾乾淨淨而且有秩序。
3.最終的外觀將由最先進的工廠車間工具打造出具有靈巧、高科技感的形體。
4.所有的產品設計將堅守「無油漆,低成本」的環保規則,以小心處理ABS塑膠和所有其他材料為準則。
由 3、4 點就可了解蘋果在產品外觀上只使用素材的純粹性,如水晶透明的 GE塑料、一體成型的鋁材到現在 iPhone 4前後CORNING 的特製強化玻璃,經由鴻海的製造技術創新(加工技術),已超越了當時許多產品。而現在許多企業做的就是
很努力的去模仿 蘋果的產品。但因為「低成本」、「更低成本」的企業最高指導原則,所模仿出的產品只有「表面」很像,可是很便宜,大家也就不挑了,所以當企業花了許多心血、資源在做「低成本」的功夫,那請問還有
閒功夫 做「創新」的事嗎?這也是Hartmut Esslinger透過「一線之間」要告訴我們的事。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