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哈姆雷特也愛瘋 - 數位書房的哲學家


從國小到國中總是追逐考試前三名的我,在成堆教科書的壓力下,生活中的慰藉、除了成套的七龍珠外,就是每天節省幾十元的零用錢、背著父母偷買的超級任天堂遊樂器,以及一張二手的FinalFantasy五代的RPG遊戲卡匣。存了一二年終於買到的遊樂器,為了緊抓父母不在家的時間偷玩,早上五點半爸媽一開門外出爬山,開啟了我每天愉悅的電玩時光。

每個職業我都玩到最高級、翻爛了攻略本的每一頁、空閒的時刻我更仔細的思索:「到底如何開著飛空艇找到傳說中的摩艾像。」我沒找到,但想到那段每天30分鐘的珍貴電玩時刻,是我人生中的深度美麗。

高中聯考畢業後,電視遊樂器陪了我整個暑假,但內心那個深愛的心卻受到貪婪魔鬼的擾動,受到店家的推薦,買了傳說中的「磁碟機」,有了磁碟機以後,我不再需要辛苦積蓄幾個月才能買一塊遊戲卡帶。只要新台幣二十五元,我就能買任一款遊戲,其中包括我心心唸唸的七龍珠武道列傳。

從那天開始,每套遊戲我都只玩一二次就不想玩,只要不能立刻上手的遊戲,馬上被我丟到一旁。自此以後,我的靈魂再也無法享受遊戲的深度。直到 SONY PlayStation 遊樂器的推出,才又重啟對遊戲的熱情。殘忍的我,再度把 PS 改機,取而代之的是,家裡一堆無趣的光碟片,關於遊戲的深度又再度離我而去。
你的螢幕有讓你的工作和思想變好嗎?她有讓你和你的朋友間感情更緊密嗎?她有幫助你找到你需要的距離與空間嗎?你有靠它來更瞭解這個世界嗎?使用它以後,你的身、心、靈有比以前更美好嗎?
哈姆雷特也愛瘋:數位書房的哲學家》書中這段話,深深地刺重了我。我內心吶喊著「有的有的,在拿到 iPhone 2G 第一代的時候,透過這塊螢幕,我整個思想和視野整個打開了!」但我內心又哭泣著「沒有沒有,自從我換成iPhone 3G可以永久連網的時候,每天被切成沒營養的碎片資訊餵養著,成了個殭屍般的低頭族,只差毒癮患者一點點了。」

謝謝《哈姆雷特也愛瘋:數位書房的哲學家》,讓我深深地領略到,電玩不會腐蝕人心,智慧型手機從沒含有海洛因。真正讓人心靈迷失的原因是,我們擁有了無限的資源。當我們擁有無限資源的時候,我們不再愛惜、不願意花時間和耐心去瞭解這些內容,不願意好好花心思去判斷到底什麼是好遊戲、好資訊。

書中也告訴我們,在過去的歷史中,偉大如富蘭克林當時也身處同樣的忙亂,但靠著正向的自制力抓回了靈魂的深度。而我也傚法書中作者一樣,啟動了家中的「網路安息日」,直接把家中的第四台和網路都斷了線。

好久沒看的聖經今年竟然從看了一遍,離上一次讀完《啟示錄》已經七年前。因為沒能全時間使用網路,我更珍惜在有網路的空間把工作完成。每天晚上和清晨,從電視和電腦的螢幕內把自己的深埋的腦袋拔了出來,能用的網路資源愈有限,我就愈珍惜能夠連上網路的每一刻。

更多癮讀記: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策展的時代》推薦序:當按讚也是一種策展

身為科技媒體的從業人員,每天接受一堆資訊與新文明的轟炸、洗禮,已經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儀式,甚至是再自然不過的宿命。二○一二年,毫無疑問是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和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發光發熱的一年;但,如果要問我二○一二年最熱門的關鍵字,或者是最具前瞻性的職業?我想,答案應該不脫「策展」(Curation)和「策展人」(Curator)吧!

知道佐々木俊尚(Toshinao Sasaki)這位作者,要回溯到二○○七年,當時他的作品《Google:既有商業模式的破壞者》引進臺灣,也曾帶來一波省思的風潮。究竟不作惡的Google是破壞者呢,還是全能的神?從破壞、顛覆到支配,佐佐木俊尚栩栩如生地描繪了Google主事者的發展藍圖,也讓我們看到搜尋引擎巨人的另一面。

當時,這位作者就留給我深刻的印象。而這回,佐々木俊尚的新作《策展的時代》更讓人耳目一新,也必須花更多時間才能通透和理解。「串連」的資訊革命已然揭開序幕,但這本書卻走出商業資訊書籍的窠臼,甚至另闢蹊徑,我想這和作者讀過早稻田大學政治系,又具有媒體工作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作者擔任記者時,曾經主跑警視廳路線,這些特別的工作經歷也幫他的書寫(這何嘗不是一種策展?)增添有趣的篇章。

在《策展的時代》這本書中,有太多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像是約克姆的意外人生讓人驚艷),有趣的是這些故事彼此獨立,但讀到最後卻又發現隱隱有所連通。佐々木俊尚融入大量西洋與日本歷史、人文的元素,試圖結合大時代的拼貼手法,讓原本獨立甚至生冷的科技、藝術、設計典故,變成一個又一個會說話的傳奇。作者不只擅長引經據典,更能巧妙串連人際之間的關係,讀者必須耐住性子慢慢讀下去,最後才能得到「獎賞」--享受一氣呵成的快感,並且體會「策展」的真正意涵。

面對資訊爆炸,我們更要懂得過濾。作者認為,光是蒐集資訊還不夠,(策展人)還必須能夠分辨真偽、理出脈絡,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串連起來,才能產生真正的共鳴。當按讚、打卡都可以是一種策展時,我們也就走入了另一個資訊價值傳遞的新年代。

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而你可以在這些觀點「打卡」。一如享受美食或看到有趣的電視節目時,我們可以發表評論或者有系統的蒐集、整理這些訊息,然後再傳遞給周遭的親友。「策展」聽起來很專業,但卻是每個人都可以親身經歷和嘗試的。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搶先閱讀《策展的時代》這本書,對於正在嘗試不同主題策展(「會說話」系列共筆部落格)的我來說,讀完這本書有很多的體悟,也似乎找到一些新的方向。我必須要說,這不是一本容易上手的讀物,作者也不會教你按部就班成為一名策展人。但如果你對策展這個議題感興趣,請千萬不要錯過這本好書!

你喜歡欣賞不同主題的展覽嗎?每天一定要上社群網站按讚、留言或吸收新知?或者,是否也想嘗試當一名實體與網路世界的策展人呢?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很誠摯邀請你一起進入《策展的時代》!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從書店窗口看京都》:好書不只會說話,它還有可能是一張‥「藏寶圖」!

這本書記載著有關書與書店的祕密…

店裡的每一本書都是經過店員精挑細選而來,並非「只要是新書就會上架」;書櫃也不只是用來發揮陳列書籍的功用而已,而是希望能製造出意想不到的美麗邂逅。清爽地展示著設計感十足的書籍,讓訪客享受視覺饗宴。書籍不只是傳遞即時資訊與獲得知識的工具,它還有各種不同的面向,有些書可以花一整個暑假細細品味,也能放在包包裡隨身攜帶,或是放在書櫃中成為室內布置的一部分。在資訊傳遞速度愈來愈快的現代社會。書籍所特有的懷舊感以及資訊的緩慢步調,都是我們想要好好珍惜的特質。“──「惠文社宣言」摘自《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書中以「惠文社」為第一人稱訴說著書與書店相關的人、事、物的小故事。好比請插畫家為店內賣的文庫本設計一款“不要太顯但要很有風格”隨書附送的書衣;而或一本在店內隨便“擺放”的冷門科幻書,因為這樣的“擺放”引發各書店跟進鋪貨而長銷的書;還有書店舉辦了八年的冬季舊書市集,有一年為了五百本舊書,將個人對每本書舊書的想法集結,分享了與舊書們相遇的過程,而出版了不同於圖書目錄的《五○○本眾家書》的散文書,竟也出了第二集…


當然這樣的夢幻書店與書的美好世界,我是不信的啦,「書店再怎麼厲害,啊不就是賣書嗎?」心是這麼想的,但越想就越想去探探這樣的書店。將書不斷的翻閱,心裡不覺就熱血起來,可以體會《金銀島》裡的海盜擁有藏寶圖的心情,想想坐坐飛機應該會比揚帆起程前往偉大航道容易的多吧!最終,我也以尋找「One Piece」的心情來到了「惠文社」。


書店隔壁是另一家「惠文社」的生活雜貨店,書店與雜貨店內可相通,販售的是「惠文社」的“嚴選”“精品”。書中強調所謂“嚴選”與“精品”兩個詞,不論是手作藝品、舊家具、古書(二手書)等,只要是透過店家經由自己的篩選,適合以某種姿態呈現於店內販售的,都能自稱為「精品店」,也是一種作生意的態度。


書店有文具區和一個小的展覽空間,台灣應該有不少的生活雜貨店和特色書店都來這裡取過經,因為也看到一些在台灣的特色商店與書店過去和現在有上架的商品。


內行的應該有看到「惠文社」招牌咖啡豆上方擺得是台灣漢聲的出版品。(書內有提及咖啡豆的故事)


經由店內的書與書以外的物品互動,可以感受到「惠文社」的宣言中,所要營造與書的美麗邂逅是怎樣的氛圍。


書店內所嚴選的書本經由佈置設計呈現,彷彿讓每本書有了自我的個性,無形的在書與書之間產生了某種對話,單就在“擺書”的看似簡單動作上,不也呈現了“策展”的精神?


相信台灣早已有許多人把這裡所獲得的秘密帶回去,每個人都發展成不同的特色,希望能融合台灣的文化重新呈現人文價值,如同近來許多討論的「小事運動」,不論是小雜誌、小書、小物、小食..等,期待台灣的生活文化氣氛會有所改變。


再重新回到《從書店窗口看京都》中,書中一再強調舊物與舊書的有感關係,如同書裡所提及:「明明過去很有用,現在卻不知該如何運用…試著將這類物品融入生活之中,真是件有趣的事。在乍看不具實用性的物品中,找出其美學價值或其他的利用價值,就是一種感官訓練。這一點對書店而言也是一樣。該如何從如今已派不上用場的舊實用書中找到全新的意義?這就是一場知性的冒險…」,好一個“知性的冒險”,反觀台灣每年的上千的出版品,大家不斷在追讀新書,所憑藉的訊息除了廣告還是廣告,也只有具規模的出版社能做得起廣告,但能給讀者所獲得的又是什麼?也或許我們早已習慣在如此的被動狀態下接受閱讀建議。是否我們應該重新拾起自我的閱讀本能,不再把新書當流行,在舊書或經典閱讀中重新找回詮釋自我的價值?

心裡不自覺又”小亂想”了起來。(唉~現在不是流行”微乱想”嗎?)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科技想要什麼》跨海共讀會

說到凱文.凱利(Kevin Kelly),很多人眼睛為之一亮。甚至在臺灣,他也有一些粉絲。今年春天他到臺灣演講的時候,更曾發生一票難求的盛況。

也許有些朋友不是很瞭解他的生平,簡單來說,蓄著大鬍子的他不但是一位科技趨勢大師,也是影響賈伯斯甚鉅的一位思想家。但我自己看來,更多時候,KK更像是一位老頑童(如果你想進一步知道KK,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介紹,也可以看看我之前寫過的文章)。

今天(九月二十九日)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參加由Readmoo電子書店主辦、貓頭鷹出版社與Google+協辦的《科技想要什麼跨海共讀會

因為太興奮的緣故,一大早八點多天色微亮,我就已經出現在臺北101大樓門口,因為距離聚會時間尚早,我就四處閒逛,還和一對來自上海的觀光客母女閒話家常。由於臺北101大樓管制森嚴,要等到所有參加聚會的朋友到齊才能上樓,因此一直到九點四十五分,才終於登上位於77樓的Google辦公室。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超有效臉書集客術》談真誠的在臉書上打造內容



談論怎麼操作臉書的工具書愈來愈多了,但這本從日系而來的臉書工具書《超有效臉書集客術》,或許執筆者是女生的原因,有一種沒有商業味道的親切呢!書中一直強調,不論如何經營臉書,一定要有好的內容,要像交朋友一樣和臉書上的粉絲成員一般交心,不要有促銷的行為。

因為在臉書,人們可能偶爾透過一個「讚」而和你連結,但因為你誠心誠意的分享了更多真正有用的資訊,以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或解剖自己產品開發的心路歷程,這些點點滴滴都會看在粉絲們的心理。一開始的讚只是一個入口,而真正的成交是透過信賴的。這點我覺得很棒,回到商業產品真正的本質,而不是推銷而已。

另外書中也一直強調一點,臉書就像廟口一樣(這是我自己形容的)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但聊天磕牙後大家就會走散,如果把真正的內容放在臉書上,就會常常流失不見了,所以最重要的內容還是要集中在自己的部落格或網站上。這點我也是緊記在心的。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粗魯理想主義最終得勝的《Facebook臉書效應》




台灣網路環境一直上演著贏者通吃的殘酷經營態勢,近年來部落格時代的崛起,唯一具威脅性的無名小站都是以併購結局拉下戲幕(無名小站的到達率有七成多)。2010年才在台灣崛起的臉書,可無法讓Yahoo!奇摩併購下來。有趣的是在《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書中提到,原本臉書已經以第一份合約的形式,10億美金的要價準備嫁給Yahoo!了。腦袋好的大家們馬上可以想到,差不多同個時間,正是微軟想要併購Yahoo!的時候。

透過《Facebook臉書效應:從0到7億的串連》書中的揭露,微軟和Yahoo!之間的角力終於清楚明白 - 微軟原本想併購臉書,但遲遲未果,只好用2.4億美元入股臉書,並持續取得臉書廣告代理權。接著微軟又想將觸角延伸到Yahoo!,卻一直吃到閉門羹,當中的關鍵應在於Yahoo!當時正積極購併臉書,也即將成交。但不幸的是,Yahoo!回絕微軟的新聞導致Y!的股價重挫,使得原本10億美元的併購價格調整到8.5億美元,這也讓臉書一口氣回絕了Yahoo!的收購。在所有連鎖效應中,只能說臉書順利地逃過一劫,也一舉擺脫了微軟和Yahoo!,成為和Google爭奪網路冠軍腰帶的第一候選人。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先問,為什麼?》:成為領導人的第一步

你聽過成功領導者如何領導人心,深知這些領導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擁有某些「特質」,並非他們「做了什麼」?原因就在於成功的領導人,善於運用《先問,為什麼?》的作者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所提倡的「黃金圈」(Golden circle)理論。

黃金圈的概念很簡單,從內到外分別是為什麼(Why)> 如何做(How)> 做什麼(What)。

「為什麼」其實相當於中國人常說的「信念」,如果思考、做一件事情時,並未依「信念」的脈絡延伸下去,最後的結果多半是不佳的。

又或者是將「做什麼」與「為什麼」混淆的時候,也容易造成失敗的結果。例如:我以賺大錢為目的開始創業,但賺到錢為事件的結果(What),如果卻將其誤認為「為什麼」時,創業者將可能因為任何增加賺錢的結果,而使方向偏移導致失敗。

在《先問,為什麼?》一書中,作者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描述,並搭配實際案例(例如蘋果電腦何以吸引人?)來說明,閱讀起來非常輕鬆自在,是成為領導的入門推薦書的原因之一。而作者不斷與讀者對話並一再提醒我們反覆思考並以各方面角度來客觀的描述事件,透過此互動達成與讀者的雙向交流,似乎Simon Sinek正站在你面前與你討論一樣,則是推薦本書的第二大原因。

此外,有興趣的朋友並不需擔心這是本教導你如何一步一步地成為成功的領導人的「教戰守則」,萬一不照著做就會失敗。因為,領導本身其實是一種特質,可以透過反覆思考自我核心價值而修行的。而本書將「啟發」你擁有「領導人的思考力」,想想就很迷人。

看完《先問,為什麼?》之後,我發覺這是一本可以抱著輕鬆的心情來閱讀,而且可以從每個章節得到啟發的好書。

誠摯推薦給大家,最後也附上網路影片,讓大家可以快速了解黃金圈的概念。

文字:安琪

圖片:Vista Cheng

2012年9月14日 星期五

《精通Web Analytics 2.0》讀書會啟動

你懂得怎麼看網站流量嗎?Alexa排名、PV、UV、轉換率和跳出率等各種數字,又各自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網站數據,就像是裹著一層神祕薄紗的妙齡女郎,讓人有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急於想要了解它的廬山真面目。透過Google AnalyticsWebtrends或是Piwik等工具的協助,終於讓我們能夠穿過零與一所串連的數位叢林,進而一窺網站數據分析(Web Analytics)的堂奧。

但,光有釣竿還不夠。我們還必須懂得在適當的時間下竿,學會如何灑餌,還有去判讀環境的資訊與變因,方能滿載而歸。

不只如此,加上挖掘網站背後的數字這件事,本身不但很有趣,也和許多人的工作息息相關,所以當Terence Peng倡議要成立「Web Analytics讀書會」的時候,立刻獲得許多HPX讀書會老班底的響應。當然,後來也陸續有新同學加入,讓這個新讀書會可以順利的啟動。

經過大家熱烈的討論之後,我們選擇《精通Web Analytics 2.0:用戶中心科學與在線統計藝術》作為「Web Analytics讀書會」的第一本書。

在組長的號召下,我們一群人在九月十一日晚上齊聚於蛙咖啡,由Wanju Wang(小Ruby)為大家帶來本書第一章與第三章的導讀。

小Ruby的簡報製作超認真,如果你錯過了她的現場導讀,那還真是可惜呢!還好在徵詢過她的意見之後獲得首肯,我們才有機會可以透過「好書會說話」這個平台跟大家分享。

現在,就讓我們趕緊來探索奧妙的網站數據分析吧!

如果你看了這份讀書會簡報,覺得有一些收穫的話,請在下面留言,表達對小Ruby的感謝哦!

《開放式領導》讀書會:開放式領導的十大要素

昨晚,我們在長安西路的波希米亞人咖啡舉辦《開放式領導讀書會的第二次聚會。由我、君白立德分享《開放式領導》一書的第二章「開放式領導的十大要素」。

作者李夏琳從這章開始切入主題,暢談企業組織要如何推動開放式領導。她在某個會議中詢問與會人士有哪些企業自認為開放,探討Mozilla基金會、Twitter和IDEO這三家性質不同公司的開放基因,之後又提到去海軍艦艇上參訪的心得,發現在開放與封閉之間所存在的矛盾情結。

讀書會同學凱森也提到,企業主管在面對開放議題時常面臨抉擇,究竟是要「先開放才會有信任」,還是「有了信任才會開放」?這個議題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卻引發許多有趣的討論,而組長Harlem也舉出在公司內部所遇到的實例,來說明開放與不開放的若干考量。

作者認為要順利推動開放式領導,必須注意十個重要的元素。接下來,就請大家參考我的簡報吧!

照片:感謝Chuck Chiang拍攝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他打卡,你賺錢》:圈地式的行銷服務

當初我在買《他打卡,你賺錢:用Foursquare玩行銷,交朋友》這本書的時候,是帶著疑問去買的。

打卡並非新玩意,用Facebook打卡不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使用Foursquare呢?直到我翻開書時,這才發現Facebook的打卡絕對不等於Foursquare的打卡。

以下,我用三個不對來說明兩者之間的區別:

1.平台不對

Facebook打卡的點,雖然可以轉變成商家的粉絲專頁,但Facebook係以朋友為主要的平台設計,造成沒有多少人去逛Facebook的商店粉絲頁。

2.使用情境不對

Foursquare打卡時,會依據地點進行相關景點、商家進行雙向的推播。Foursquare是由地理位置驅動(location driven),反觀Facebook目前只是單向的打卡。

3.使用者習慣不對

打卡經營者的習慣不同,Facebook只為打卡,而Foursquare則會有在地化和生活化的訊息經營。

而回到書名《他打卡,你賺錢:用Foursquare玩行銷,交朋友》,「他」是指打卡者,這個很容易界定,但「你」則是指誰呢?從這裡就清楚本書的定位,主要是寫給想利用Foursquare的服務提供者;以我自己為例,本人是一位SOHO講師,個人品牌的行銷策略就被Foursquare所改變了。

舉例來說,前陣子服務的對象大多是創業者,所以我會去一些創業育成中心,在那個地方(location)所聚集的潛在客戶是遠大於任何一個地方。今天,若我是用自己的品牌帳號去進行打卡時,那是代表著「我在我潛在客戶的回家、工作的路上打廣告,甚至是在他們的公司裡」。而今天只要那邊有潛在客戶使用Foursquare打卡,我的品牌可能就免費的出現在他的面前。

以往,我們在談行銷的時候總是強調Location、Location、Location,而Foursquare就是帶來了這樣新型態的「圈地式」行銷模式。

最後,有太多人在經歷了Facebook公司股票公開發行(IPO)之後,才赫然發現商業模式的重要性。而Foursquare的獲利關鍵,其實可以視為是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商業模式的原型。現今大多與LBS相關的創業模式,都可以在本書中看到精采的案例,甚至有些是Foursquare所獨有的機制。

你想創業嗎?對適地性服務感興趣嘛?真的歡迎大家來看看這本書,相信有很多原型的商業模式,足以啟發現在的你。

文字:孫治華

圖片:Vista Cheng

作者小檔案:總是帶著期待(它可以解決我什麼樣的問題?)與疑惑(它會不會有和我過往經驗有差異的部分?)看每一本書。目前經營「簡報實驗室」部落格,歡迎光臨。

《精實創業》:創業者檢視自我的好書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者對創業充滿熱情,我想推薦你閱讀《精實創業》這本好書。這是一本讓創業者可以檢視自己的工具書,隨時放在案頭就可以翻閱。

至於,為何將其定位為工具書呢?簡單來說,這是能夠指導我們在創業過程中如何運行和操作的指南。

精實創業》這本書,不教你怎麼創造一個事業,也不教你Business Model怎麼來?作者主要在介紹運作Business Model的時候,所需要注意的各種細節!

畢竟在這個分秒必爭的世界裡,能用最少的時間和資源而成功,就愈能夠搶佔先機。正因為想要快速成功,而更要避免浪費,並且節省時間與資源。因此,更需要一些方法去檢視Business Model是否繞了遠路?而這本書正好提供了一些方法,讓企業或是創業者可以隨時拿來檢視並反省是否要改變,或是可以知道怎麼從過往經驗中學習到教訓並改進,進而更加了解自己明確的定位在那裡。

在此,我將《精實創業》整理成心智圖(mind map),因為此書的連貫性強,所以有些東西就散佈在各章節中,而我將此書歸納成兩大類:一是創業管理、二是創業過程。書中一開始就說明創業就要管理,透過適合自己產品的審核法來管理產銷人發財。還有在創業過程中,要怎麼在資源最不會被浪費的情況下,達成效率的開發和學習及進步。

我認為精實對於創業來說,是要更具有彈性的,而不是依循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就因為是創業,不管大或小,團隊和產品對於未來可能總是在迷惘中摸索前進。而本書為了不要讓團隊在迷霧中碰撞太久,所以整理了很多可以檢核自己的方式,像是「五個為什麼」、「十大軸轉」等等,透過真實地去釐清自己的現況,才能突破重圍前去尋找到真正可以實現的價值。

在彈性地運作之下,前提是需要對願景有清楚且明確地假設,以及穩定的財務模式,而在前提之下的基礎是要有實際的數據去依循,有實際的數據才能理出是否有市場前膽性,才能創造出永續的發展,而且有了實際的數據和財務模式,才不會讓好創意商機淪為只是個人想法。

畢竟,永續經營是任何企業和新創公司都想追求的目標,在運作時為了不浪費資源,必須採取風險最小的方式來探測市場水溫,企業方能由小而大。當信心由小建立了,自然要慢慢做大是指日可待,蹅實地由小做大,才能讓每一步踏得更穩健,才不致於一失足成千古恨哪!

備註:以上的心智圖是依據我個人的想法所整理出來的資訊,所以僅供大家參考。建議讀過本書的朋友再來觀看心智圖,我想會對此書能更了解。若有不同想法的話,也歡迎留言!

文字:李珮瑜(Lisa)

圖片:Vista Cheng

作者小檔案:試圖在品牌泛濫的世界中尋找可以狂野一下的小宇宙。目前經營「狂野麗莎的品牌生活恣意地」部落格,歡迎光臨。

《社群效應》推薦序:當我們圈在一起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被虛擬和現實無縫銜接的社群網絡緊緊串連在一起。每天早上還沒下床就要先打開手機,看看昨晚朋友圈的最新動態,然後看到朋友生日,又忙不迭地在他的塗鴉牆送上祝福。

在公車、捷運上,低頭族的勢力也正快速竄升。大家利用零碎時間上網,專注地端詳著塗鴉牆、粉絲專頁和私密社團的各種訊息,當然還有令人目不暇給的各種遊戲和App,正在瘋狂搶占大家的注意力。

以我自己為例,單單私密性的社團就超過十個,其中不乏讀書會、聯誼性質的社團,以及各種基於工作、學習和興趣導向的社群。我已經很久不透過RSS Reader來獲取新知了,但經由這些社團的訊息傳遞,卻能夠即時掌握最新的資訊。

社群網絡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大眾對於社群的想像,已經不只是單純的人際互動,而商業的力量,也悄悄地進駐和滲透。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師肖恩‧柯克倫(Sean Corcoran)便指出,「Facebook不僅想描繪大家的網路社交圖譜,更希望成為每個人網路生活中的要角。」

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是很有名的網路觀察家,他對社群發展的動態瞭若指掌,更棒的是他對人性也別有一番不同的見解。如果你想了解以Facebook為首的社群網站,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那麼,非常推薦大家來閱讀他的新書《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

在這一個個小圈圈之中,我們也許彼此不相識,但也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好夥伴,而這就是六度分離理論中的社群特色。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精實創業》推薦序:挽起袖子動手做

說到FlickrInstagramFab這三個知名的網路創業案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津津樂道他們的成功故事吧!特別是今年四月才以10億美元賣給Facebook的行動拍照分享軟體Instagram,更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對一家創立不到兩年的新創企業來說,這都是不得了的成績!

有趣的是這三個成功創業的案例,表面看起來風光,卻都有過峰迴路轉的經歷。成立時間最久的Flickr,原本是想做萬人連線的線上遊戲;炙手可熱的Instagram,一開始只是一個基於地理位置的軟體。而去年剛剛啟動的Fab,則是專門為同性戀朋友打造的社交網站。換言之,他們一開始的計畫並非無懈可擊,更談不上完美,但可取的是這三個創業團隊卻能大破大立,立刻修改創業的方向,進而找到自己專屬的偉大航道。

再回頭看看台灣,歷經網路泡沫化之後的數年低宕,終於在最近幾年又看到創業潮再起,可喜的是國內的創業環境(包括創業投資、育成)更臻成熟,而這些優秀的新創團隊也更懂得因勢利導,持續改善工作目標並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短短十年間,兩代的創業家已產生了許多的不同,大家開始懂得撙節成本、重視用戶體驗;簡單來說,也就是服膺艾瑞克.萊斯(Eric Ries)從2008年開始提倡的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理念。

談到精實創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軸轉(Pivot)和最小可行產品(MVP)這兩個概念。像前面提到的Flickr、Instagram和Fab,都是很成功的進行了Pivot,在台灣也有成功的案例:好比最近剛拿到創投資金的米亞網路科技,原本做的是類似Facebook的校園社群平台,但近年來轉型投入CPA廣告平台的開發,終於也獲得知名創投的青睞。

MVP的實踐,也對新創企業非常的重要,以剛剛在日本獲得亞洲創業者大獎賽(Asian Entrepreneurship Award)第三名Justaple團隊來說,該公司創立不久,很快推出大眾皆有需求的網頁儲存服務,也樂於傾聽用戶的各種回饋,並據此作為改善的方針。經過不斷的努力,他們終於盼來春天,不但獲得專業創業比賽的高度肯定,未來也可望順利進軍日本市場。

如果你還不清楚精實創業的魅力與實行方針,推薦閱讀由艾瑞克.萊斯所撰寫的《精實創業》這本書,相信你會和我一樣,不但喜歡這種持續改善某項事務流程的精神,更願意親自去動手執行!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全球行動行銷創新案例》:星巴克如何做App行銷

參加過HPX 網站企劃讀書會的朋友,想必常聽我談起當年第五組的「豐功偉業」。而延續第五組精神的G5+,最近正在研讀由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出版的《全球行動行銷創新案例100》一書。

顧名思義,這是一本經過編輯人員辛苦搜羅和整理全球眾多的行動行銷(Mobile Marketing)案例所匯集而成的書籍。與其視為一本書,也許把它看做是精采的App行銷案例更為貼切。延續第五組的慣例,G5+的成員同樣選擇在週六上午舉辦讀書會,每次都由不同的組員分享書上的案例,當然也會補充更為新穎的資訊。

上週六的讀書會,現任組長Alex Chou為大家導讀第九章「社群揪團 我們的新經濟」之中有關星巴克的案例。如果你關心App行銷的發展,或是對近來各大企業對App的態度有所關注的話,一定會留意到賣咖啡的星巴克公司,其實算是走在App領域的前沿。

作為一個全球知名品牌廠商,星巴克不但積極參與社群媒體,對行動行銷似乎也情有獨鍾,還曾被評選為2010年的年度最佳行動行銷公司,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用「星巴克」加「App」作為關鍵字在數位時代網站上搜尋,就可以找到456筆相關的新聞。信手拈來,像是「美國星巴克,喝咖啡送你App」、「慶耶誕,星巴克推首款擴增實境App」以及「搶佔大型企業用戶,Square與星巴克攜手提供支付服務」等新聞,都不難看出星巴克在App領域的著力有多深!

感謝Alex辛苦地製作簡報,為大家整理出星巴克近年來在行動行銷所走過的足跡,透過這十幾張簡報,可以迅速了解一個世界級的品牌公司如何擬定行銷策略和應用App來集客。在取得Alex的授權之後,我將這份簡報上傳到Slideshare平台,希望和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過去,HPX第五組讀書會的精神就是「讀書要認真,吃喝也認真」,G5+自然也延續這個優良傳統。在上週六所舉辦的讀書會中,余秉鴻還跟大家分享他們家所製作的點心「天鱻鹹小卷」。瞧同學們吃得多開心呀,想要加入我們的行列嗎?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創新在於《一線之間》

「設計不只是讓東西看起來好看而已。設計能讓一家公司創造並提出創新的觀念,增進人類的互動和體驗。而且,當我們設計出一件更新、更好的東西,或者是一個更富啟發性的體驗,設計本身就變成了一個創造品牌的符號。」(「一線之間」-序言)

以上提到「設計」、「創新」、「品牌」的因果關係,聽聽就好(好像也只能聽聽)。有「案例」才能有「學問」產生,「事後諸葛」的學問現在是越來越多了。人類的進步原本就是創新的過程 (從發明火開始,喔!不是,火是某神明偷拿來人間放的),而現在會提到的「創新」只是督促「企業」成長的一種「神話」?

企業或許恰巧找到一種可運作的「生意獲利模式」,但獲利從何而來?也是透過人們的「消費」產生,藉由行銷手段,可以製造”好產品”的假像引誘人們消費。當人們認清企業吹噓好產品的假像而不再買帳,企業營收短缺時,就從經營成本下手,如「產品偷工減料」(理所當然的每年都要costdown)、「裁員減薪(縮減人事費用)」等。

一般企業總認為「設計」就是讓東西便宜又好看才是王道,可是Hartmut Esslinger強調:「『設計』不只是讓東西好看而已」,更要求設計師要有企圖心去掌握企業的運作,了解企業、金錢和權力的關連性,不僅能避免被犧牲,反而有機會運用其創造力,達成企業夥伴們的共同目標,如此才能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另外 Hartmut Esslinger所提出的「第四戰線」的策略,其實就如同克里斯汀生對於「創新的兩難」的解答,在企業內部需有憂患意識的進行創新動能的儲備。 只要有「設計」、「創新」字眼,大家一定會提到「蘋果」,但沒有「賈伯斯」就沒有現在的「蘋果」,而「賈伯斯」是「獨裁」的。神的是這位「獨裁者」相當有「Sense」(質感、感知)、有「Vision」(遠見),經由一連串當下的「Intuition」(直覺)決策,建立起現在的蘋果。(有時也懷疑上世紀末,神是派賈伯斯來人間放火的,那這個世紀呢?Kindle Fire?)


蘋果獨特的「聰明委外(smartsourcing)」的模式,將委外代工(outsourcing)的資源進行整合升級,發揮出最大的效應,是本書最值得一讀的部份。蘋果若沒有鴻海的後勤支援,也很難將產品的質與量做到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在2010年Hartmut Esslinger的演講簡報中也隱約透露了蘋果與供應商的合作概念。

Hartmut Esslinger演講資料(2010)



Hartmut Esslinger最早參與蘋果的設計風格語言「Snow White」(Apple II,1984)的產品識別(PI)設定:

1.蘋果電腦將會是小巧、乾淨和白色的。

2.所有圖形和字體都必須看起來乾乾淨淨而且有秩序。

3.最終的外觀將由最先進的工廠車間工具打造出具有靈巧、高科技感的形體。

4.所有的產品設計將堅守「無油漆,低成本」的環保規則,以小心處理ABS塑膠和所有其他材料為準則。

由 3、4 點就可了解蘋果在產品外觀上只使用素材的純粹性,如水晶透明的 GE塑料、一體成型的鋁材到現在 iPhone 4前後CORNING 的特製強化玻璃,經由鴻海的製造技術創新(加工技術),已超越了當時許多產品。而現在許多企業做的就是很努力的去模仿蘋果的產品。但因為「低成本」、「更低成本」的企業最高指導原則,所模仿出的產品只有「表面」很像,可是很便宜,大家也就不挑了,所以當企業花了許多心血、資源在做「低成本」的功夫,那請問還有閒功夫做「創新」的事嗎?這也是Hartmut Esslinger透過「一線之間」要告訴我們的事。

《開放式領導》讀書會啟動

開放式領導》是知名書籍《網客聖經》(Groundswell)作者李夏琳(Charlene Li)的最新力作,闡述領導者必須如何放手才能成功的道理。由於搭上社群經營的熱潮,也讓這本書格外受到重視,因此當初我一開始在HPX 網站企劃讀書會推薦,立刻便獲得熱烈的迴響,也促成《開放式領導》讀書會的成立。

九月六日晚上,我們在公寓咖啡舉辦這本書的第一次讀書會。除了認識未來要一起研讀本書的夥伴,當天晚上也由程筱菀Douny Yang負責導讀第一章「掌控還管用嗎?」。

Being open should be not a mantra or philosophy, but a considered, rigorous approach to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that yields real results.

第一章說明為什麼面對日漸廣泛的社群技術,進一步開放是在所難免的。作者解說消費者的力量崛起之後,對聯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lines)之類的企業會造成甚麼衝擊;並進而深入介紹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總統大選中,如何管理數百萬人的志工團隊。

簡單來說,作者想要表達的概念就是企業領導者在擁抱社群技術的時候,最主要的成功要素在於開放的心態。換言之,領導者不是只有專業和權威就足夠,還必須懂得適時、適所、以及適度的放手。

在此,特別感謝Douny Yang慨允分享他所製作的簡報。現在,讓我們來領略開放式領導的奧妙吧!

如果,你有興趣參與我們的《開放式領導》讀書會,歡迎跟組長Harlem Chen洽詢。

參考資訊:

【《開放式領導》工具包】附註與相關網站連結

Book Excerpt: Open Leadership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數位併發症》推薦序:你是低頭族嗎

「你是低頭族嗎?」某一天晚上返家,吃完晚飯正準備信步走回自己房間的時候,坐在客廳一隅的媽媽盯著電視螢幕,忽然沒來由地問了一句。

我端著茶杯,轉頭對著母親會心一笑。嘿,我當然知道媽媽口中的「低頭族」是什麼意思,但比較詫異的是她怎麼會知道這個新名詞?約莫又是從電視新聞或報紙上看來的吧?

要我說,「低頭族」的現象早已不足為奇。捷運裡、公車上,甚至是偌大的會議室中,到處充斥著「低頭族」,人手一台iPhone、iPad的景象,已然成為都會生活的一道風景。他們只要一有空檔,整個人立刻溶入那不到十吋的虛擬天地裡,也許用LINE傳訊軟體和朋友聊天,或者飛快地在螢幕上移動手指,與地球另外一端某個不認識的網友玩著Draw Something。

每個人都好忙,除了看電視、電腦,還要被口袋裡的手機所制約。試想,人生之中有好幾個螢幕需要張望。在這個S世代(The Screen Generation),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心中那雪亮的螢屏呢?

事實上,活在這個數位時代的你我,早已不知不覺沾染了「數位併發症」,但卻還不自知。每天早上眼睛才剛張開,就迫不及待拿起床邊的手機,用手指快速開啟電子郵件軟體,只為了知道半夜有誰寄信過來?(通常,我們只會收到一堆垃圾信或是無關緊要的電子報。)

然後邊吃早餐,一邊忙不迭地打開Facebook,追逐朋友塗鴉牆上的最新動態,以及各種老掉牙的笑話或轉貼圖片。之後再利用搭車通勤的空檔,對今天生日的朋友們,送出一個大大的笑臉或祝福的話語。彷彿只有親手完成了這些「儀式」,才是展開一天生活的起點。

然而,你可曾問過自己,多久沒有陪伴家人,又有多久沒有跟身邊的朋友好好聊天、談心了呢?是否該暫時放下手邊的數位工具,也不要過於依賴Google、Yahoo等方便的網路服務,讓自己的思維回歸自然的律動呢?

誠然,我們已經無法抵擋數位文化的洗禮,但也不能小覷隨之而來的各種併發症。如果你想了解數位科技帶給世人的各種影響,特別是正反面的矛盾衝突,推薦大家可以抽空閱讀由馬克‧包爾連所撰寫的新書《數位併發症》。

無論你是數位原住民,或者只是這塊樂土的新移民,只要花一點時間閱讀,相信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觀點的啟發,也會更有自信去面對這個新時代的來臨。

後記:這是我幫時報出版於2012年8月出版的《數位併發症》一書所寫的推薦序,在文章中提到一些目前常見的數位文化現象。本書不只是探討低頭族或網路原住民的問題,還有更多如何在這個數位時代倖存的指南。這也許不是一本易讀的書,但卻值得細細品味。

《賈伯斯的信件匣》推薦序:他,從未離開過

時光飛逝,屈指一算,賈伯斯離開我們已經十個月了,他不在的這段時間,地球依舊每天運轉,對於背包裡裝著iPad或手上拿著iPhone的廣大蘋果族來說,好像也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每天還是透過「LINE」和朋友傳訊息,上「Facebook」關注全球網路脈動,偶爾也玩玩「憤怒鳥」或「水果忍者」紓壓一下。逐漸的,媒體鎂光燈的焦點轉移到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Facebook執行長佐克伯或者其他創業新秀的身上。在蘋果即將推出iPhone 5的前夕,當我們逐漸不再提及賈伯斯的這個夏天——

其實,他從來未曾離開過。

賈伯斯依舊陪伴在我們身旁,他只是換了一個形式存在,對產品堅持的執著一如往昔,創新設計的思緒也從未停歇。甚至,賈伯斯的商業邏輯也一如往常地運作,繼續庇蔭著蘋果公司邁向巔峰。

這300天以來,蘋果公司的新產品依舊按照進度逐一上市,無論是MacBook Pro Retina的橫空出世、作業系統Mountain Lion的登場,或是即將推出的iOS 6和iPhone 5,蘋果每一次出招屢屢引起全球愛用者的驚呼和追捧。

庫克領航蘋果的時代來臨了,但沒有人能夠忘懷賈伯斯。其實,賈伯斯的祕密,就靜靜地躺在他與科技媒體、消費者互動的信件匣裡。

不管是簡短的回覆諸如「是」、「不行」、「我想沒錯」,或者是洋洋灑灑地引述權威機構的反駁信,從賈伯斯的信中不難看見他的思考與遠見,更可以發現他的真性情。

也許你會有一點兒失望,但這就是賈伯斯的個人風格。別把科技公關那一套帶入蘋果公司,在那兒沒有虛偽的客服禮儀,但卻有最真摯的回信藝術,以及對於產品的巨大執念。

當我一拿到《賈伯斯的信件匣》的書稿,便一口氣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雖然裡面有一些故事是以前所熟悉的報導,但卻有更多的篇幅引人入勝。坊間記載賈伯斯的書籍的確不在少數,誠然我們也看多了賈氏的傳奇人生。

但如果你想更貼近他的思考脈絡,關注他對產品創新的觀點,那麼,閱讀《賈伯斯的信件匣》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後記:這是我幫推文社於2012年8月出版的《賈伯斯的信件匣》一書所寫的推薦序,也許你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出我對賈伯斯斯人已遠的傾慕。不像《賈伯斯傳》那麼大部頭,這本輕薄短小的書不用幾個小時就可完食,但如果你細心的話,或可從中獲得不少賈氏風格的啟發。

東京文具私感動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親近使用文具的機會似乎愈來愈少了。但,親炙紙筆的感覺真的很好,畫wireframe的時候,我也喜歡徒手在紙張上勾勒雛形。

即使iPad再方便,畫出來的圖畫多好看,我們都不該忘記那種親觸紙面的快感呀,那是一種永遠無法被取代的感動。

出版社:智富出版(9月27日發行)

作者:高畑正幸

Vista短評:這本由電視冠軍【文具王高畑正幸所撰寫的新書,並不是一本要推你入坑的文具勸敗書,在這本書中所介紹的每一種文具,都有作者對產品所隱含的思想、偏見和愛。

看了部分的書稿,讓我有些肅然起敬。見識到日本人用研究工藝的精神,來看待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具,除了關注使用體驗,也照顧到設計感、消費觀感,有一種敬意油然而生,也讓自己更想好好珍惜和使用文具。

讀書樂無窮:淺談參加讀書會的收穫

讀書會,分享愈多、收穫也愈多

參加由「HPX網站企劃讀書會」社團所推動的讀書會活動,屈指一算大概也有兩年多的光景了,這段時間不但閱讀了不少好書,也結識了許多愛看書的好朋友,真的有滿滿的樂趣和收穫。

如果說Phoebe Lu是讀書會女王,那我應該可以算是讀書會領域的老王子了吧!雖然參加讀書會有很多的樂趣,但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欣然參與。因為自己雖愛讀書,但看書的速度還算快(一小時內可以讀完整本三國演義或紅樓夢),也就不覺得花很多時間跟一群朋友一起讀書,有什麼效益了?

HPX G19讀書會

但是隨著兩年前開始和一群朋友(Ferrari Dow、Denise Wu、Alex Chou、Dennis Tsai、Yui Chiang、Phoebe Lu、Hsien Chun Lin與Marc Chen等第五組同學)讀「設計好網站的黃金準則」,我就愛上了讀書會這個活動。從G5出發,後來又衍生出G5A、G7、G13、G19和最近的G5+,我就像是沾上了「讀書會」的癮,整個人樂在其中。

G19讀書會:設計思考改造世界

嗯,也許您要問,為什麼要參加讀書會?除了每次聚會有專人負責導讀(大家還會製作精采的簡報,並分享實務案例),更棒的是大家的學經歷背景不同,可以透過讀書會接收各種多元的觀點;當然,讀書會之餘,也少不了吃吃喝喝,或是輕鬆的交誼活動(好比即將於今晚舉辦的HP37讀書會大聚)。

另外像是今年的生日,也是讀書會同學陪我度過的(謝謝Frank Yu),這個意外的驚喜,真的讓老王子我非常感動呢!

在Café Vitus舉辦的讀書會

其實,參加讀書會的樂趣和收穫真的太多了!因為參加了讀書會,所以也驅策自己不能偷懶。更棒的是在大家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有些朋友透過讀書會找到工作,也有人從讀書會找到了良師益友,甚至是人生的方向。

而我,更因為讀書會認識了一群知己好友,並且領略了「老書新讀」和「好書慢讀」的樂趣;總結來說,這兩年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讀書這件事上頭,但收穫卻也真的是無比巨大,而且點滴在心頭。

5A讀書會

我做了一份簡報,試圖記錄過去這兩年寶貴的讀書時光,每每回顧這份簡報,就會讓我想起和好友們一起讀書的美好回憶。最近,我在讀有關Mobile App、社群經營、談判以及網站流量分析的書,也想再涉獵一些有關設計和創意的資訊。如果您有興趣參與,也歡迎一起來讀書哦!

註:原文刊登於Vista 2.0 – 維斯塔日記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