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記載著有關書與書店的祕密…
”店裡的每一本書都是經過店員精挑細選而來,並非「只要是新書就會上架」;書櫃也不只是用來發揮陳列書籍的功用而已,而是希望能製造出意想不到的美麗邂逅。清爽地展示著設計感十足的書籍,讓訪客享受視覺饗宴。書籍不只是傳遞即時資訊與獲得知識的工具,它還有各種不同的面向,有些書可以花一整個暑假細細品味,也能放在包包裡隨身攜帶,或是放在書櫃中成為室內布置的一部分。在資訊傳遞速度愈來愈快的現代社會。書籍所特有的懷舊感以及資訊的緩慢步調,都是我們想要好好珍惜的特質。“──「惠文社宣言」摘自《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書中以「惠文社」為第一人稱訴說著書與書店相關的人、事、物的小故事。好比請插畫家為店內賣的文庫本設計一款“不要太顯但要很有風格”隨書附送的書衣;而或一本在店內隨便“擺放”的冷門科幻書,因為這樣的“擺放”引發各書店跟進鋪貨而長銷的書;還有書店舉辦了八年的冬季舊書市集,有一年為了五百本舊書,將個人對每本書舊書的想法集結,分享了與舊書們相遇的過程,而出版了不同於圖書目錄的《五○○本眾家書》的散文書,竟也出了第二集…
當然這樣的夢幻書店與書的美好世界,我是不信的啦,「書店再怎麼厲害,啊不就是賣書嗎?」心是這麼想的,但越想就越想去探探這樣的書店。將書不斷的翻閱,心裡不覺就熱血起來,可以體會《金銀島》裡的海盜擁有藏寶圖的心情,想想坐坐飛機應該會比揚帆起程前往偉大航道容易的多吧!最終,我也以尋找「One Piece」的心情來到了「惠文社」。
書店隔壁是另一家「惠文社」的生活雜貨店,書店與雜貨店內可相通,販售的是「惠文社」的“嚴選”“精品”。書中強調所謂“嚴選”與“精品”兩個詞,不論是手作藝品、舊家具、古書(二手書)等,只要是透過店家經由自己的篩選,適合以某種姿態呈現於店內販售的,都能自稱為「精品店」,也是一種作生意的態度。
書店有文具區和一個小的展覽空間,台灣應該有不少的生活雜貨店和特色書店都來這裡取過經,因為也看到一些在台灣的特色商店與書店過去和現在有上架的商品。
內行的應該有看到「惠文社」招牌咖啡豆上方擺得是台灣漢聲的出版品。(書內有提及咖啡豆的故事)
經由店內的書與書以外的物品互動,可以感受到「惠文社」的宣言中,所要營造與書的美麗邂逅是怎樣的氛圍。
書店內所嚴選的書本經由佈置設計呈現,彷彿讓每本書有了自我的個性,無形的在書與書之間產生了某種對話,單就在“擺書”的看似簡單動作上,不也呈現了“策展”的精神?
相信台灣早已有許多人把這裡所獲得的秘密帶回去,每個人都發展成不同的特色,希望能融合台灣的文化重新呈現人文價值,如同近來許多討論的「小事運動」,不論是小雜誌、小書、小物、小食..等,期待台灣的生活文化氣氛會有所改變。
再重新回到《從書店窗口看京都》中,書中一再強調舊物與舊書的有感關係,如同書裡所提及:「明明過去很有用,現在卻不知該如何運用…試著將這類物品融入生活之中,真是件有趣的事。在乍看不具實用性的物品中,找出其美學價值或其他的利用價值,就是一種感官訓練。這一點對書店而言也是一樣。該如何從如今已派不上用場的舊實用書中找到全新的意義?這就是一場知性的冒險…」,好一個“知性的冒險”,反觀台灣每年的上千的出版品,大家不斷在追讀新書,所憑藉的訊息除了廣告還是廣告,也只有具規模的出版社能做得起廣告,但能給讀者所獲得的又是什麼?也或許我們早已習慣在如此的被動狀態下接受閱讀建議。是否我們應該重新拾起自我的閱讀本能,不再把新書當流行,在舊書或經典閱讀中重新找回詮釋自我的價值?
心裡不自覺又”小亂想”了起來。(唉~現在不是流行”微乱想”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