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社群效應》推薦序:當我們圈在一起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被虛擬和現實無縫銜接的社群網絡緊緊串連在一起。每天早上還沒下床就要先打開手機,看看昨晚朋友圈的最新動態,然後看到朋友生日,又忙不迭地在他的塗鴉牆送上祝福。

在公車、捷運上,低頭族的勢力也正快速竄升。大家利用零碎時間上網,專注地端詳著塗鴉牆、粉絲專頁和私密社團的各種訊息,當然還有令人目不暇給的各種遊戲和App,正在瘋狂搶占大家的注意力。

以我自己為例,單單私密性的社團就超過十個,其中不乏讀書會、聯誼性質的社團,以及各種基於工作、學習和興趣導向的社群。我已經很久不透過RSS Reader來獲取新知了,但經由這些社團的訊息傳遞,卻能夠即時掌握最新的資訊。

社群網絡的發展,可說是一日千里。大眾對於社群的想像,已經不只是單純的人際互動,而商業的力量,也悄悄地進駐和滲透。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師肖恩‧柯克倫(Sean Corcoran)便指出,「Facebook不僅想描繪大家的網路社交圖譜,更希望成為每個人網路生活中的要角。」

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是很有名的網路觀察家,他對社群發展的動態瞭若指掌,更棒的是他對人性也別有一番不同的見解。如果你想了解以Facebook為首的社群網站,正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那麼,非常推薦大家來閱讀他的新書《社群效應:小圈圈如何改變世界》。

在這一個個小圈圈之中,我們也許彼此不相識,但也可能是相濡以沫的好夥伴,而這就是六度分離理論中的社群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