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出版市場來說,這本書的書名的確會吸引30到40世代的人,不過這裡指涉的應該是一般人,而不包括我。長久以來,其實個人對這種XX歲要怎麼樣的書一直很反感——我總覺得每個人的人生都不盡相同,那麼又怎能奢言30歲前如何,40歲又該成就哪些大事呢?
所以,當去年在書店看到《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的時候,我其實是有點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顧。對於這種「成功學」向來敬謝不敏,之所以隨手翻閱,也只不過想證實自己的一番臆測,沒想到這本書卻吸引了目光。
一頁又一頁,很快地我便在書店裡翻完了整本書。雖然當下沒有把它買回家細讀,卻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過了幾個月,在博客來連同另一本筆記書一起下單。不過,如果你以為我買書回來之後會好好讀,那又錯了,從便利商店帶回來之後,我只是隨手擱著,很快地便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之中。
直到前幾天整理房間,才又從某個角落找到這本尚未拆封的書。於是隨手把它放進背包,趁著昨天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帶著它一起去旅行,在社區的某個角落一邊曬太陽、一邊細細品味。
再一次親炙《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我才驚覺這其實是一本談「失敗經驗」的書。作者因為過去的工作關係,曾經採訪超過一萬名任職於大公司或中小企業的日本上班族,這些寶貴的人生經驗,便淬鍊成所謂40世代應該做的五十件事情。
作者大塚壽先生說得很好,「與其仿效歷史上的成功人物,不如向身邊成功或失敗的人借鏡,才是有效的方法。」,讀完這本書,我們未必能夠像作者宣稱的增加十倍年收入,卻可以從別人的經驗中汲取精華。
這本書雖然洋洋灑灑列了五十樣清單,在我看來倒也不必照單全收,只要找到對自己有幫助或者能夠認同的項目來學習即可。好比作者提到不以「二元論」來思考,避免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認清豐富的人生來自於灰色地帶,創造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我就非常同意。
騰出時間來「自我省思」,利用通勤時間「回顧檢視自己」,掌握獨處的時間來反省思考,藉以累積實力。這一點也很重要,我自己也還在學習。
昨天晚上,也曾在Facebook分享作者對於讀書的建議:多閱讀「工作上有用的書」,採「主題式讀書法」,針對有興趣的主題,閱讀十本以上,就能掌握該領域最核心的要素存在,成為該主題的專家。如果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可採「經典式讀書法」,找到該領域最經典的書,反覆閱讀到內容完全熟記,可以拿來演講的程度。
其實,30世代也好,40世代也罷,人生終究沒有一本指南,可以清楚告訴我們幾歲該做什麼事?但我可以確定的一件事,那便是:享受人生,從讀本好書開始。
40世代該做哪些事,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從《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一書獲得的最大收穫,就是「學習」和「行動」。也因為這個緣故,激發我想要組織「主題式讀書會」的念想,如果你有興趣參與,也歡迎和我聯繫。
跟大家分享作者的五十項清單:
回覆刪除一、善用40歲的黃金十年
1. 將「一生中,自己想要得到的前三項」用「餅形圖表」畫出來,釐清自己人生的優先順序。
2. 避免守成,不因不敢接受新挑戰,而在之後的人生後悔不已。可採80%的守成,20%的攻勢,讓自己保有積極的人生。
3. 不以「二元論」來思考,避免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認清豐富的人生來自於灰色地帶,創造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4. 在「工作」與「家庭」取得平衡,每週先將當週「工作」與「家庭」的比重規劃好。
5. 把「今天」看得比未來成功更重要,不用「一年」,改以「一日」為單位,把「一日」當「一生」來看待,活在當下,感受當下的幸福。
6. 不過於謙虛,或對自己過於嚴苛。先設定好基準,以「相對式自信」也就是應該有什麼樣程度的自信才最恰當,表現在工作中。
7. 二十幾歲找出自己的「強項」,三十幾歲培養「強項」,四十幾歲展現無人能及的「強項」,把決勝的戰場拉到對自己有利的領域中。
8. 能夠「快速果決果斷」的技巧就是把問題切細到可判斷的程度,再把判斷基準明確化,就容易下決定。
二、主管必備知識
9. 在公司內外建立「可靠的人脈」,可以提供「人才檢索」訊息的重要友人至少三位。
10. 了解自己是「左腦型」(擅長邏輯、推理與分析),還是「右腦型」(重直覺、善創造),發揮自己的特性。
11. 了解公司對自己的期待,以自己的強項與長才來配合並調整。
12. 每週設定一個「令人興奮」的目標,讓自己主動出擊,找工作來做,別老是被工作追著跑。
13. 找出人生的「終極目標」,「具體的」規劃未來。
14. 「每一季」寫下自己的貢獻,也就是自我實力的定期檢查,當作恢復自信的工具,並了解自我存在的價值。
15. 具備「驅使他人做事的技巧」,不光是業務管理,還要管理部下的「工作技巧」與「工作動力」,並給予工作願景。
16. 具備致勝的「交涉能力」,有就是迅速掌握對手與自己的狀況,以大局看事情,找出雙方的「妥協點」,並具備「同理心」。
17. 增強「表達能力」的三個秘訣(1)吸引人或強而有力的開頭(2)歸納重點的「收尾」(3)適時舉例說明。
18. 善於「作決策」,不要單靠感覺,要養成用量化方式來決策的習慣。可將判斷基準與判斷的數據或材料紀錄下來,清楚決策過程的關鍵。
19. 重視「速度」,以「簡單、迅速、輕鬆愉快」的管理方式,盡可能當場立即判斷處理,避免後續處理。
20. 避免「自我中心」,提高「對人的敏感度」,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企劃書的提案,應針對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呈現方式。例如承辦人員給予逐頁的詳細資料,經營者則給予一頁摘要即可。
三、時間管理
21. 善用週末「休息」以外的時間,事先規劃工作及家庭的比例,比效率更重要的是即使在「週末時間」也保持工作中的心態。
22. 將星期六、日各分為「上午」、「下午」、「晚上」共六個時段,針對每個時段作計畫。除了和家人相處,讓身體有休息和活動的時間之外,也要安排工作時間。若星期天晚上就開始工作,就不會有憂鬱星期一的問題出現。
23. 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應屬於重質不重量,可以設計各式各樣的節日,利用貼心的小動作,達到「十倍的效果」。
24. 不需「配合對方」去應酬,即使要應酬也盡量選在星期五,較不影響隔天的工作。
25. 要能主動掌管自己的時間,自己先宣布「在哪個時間內是不接受邀約的」。
26. 如何判斷事情處理的優先順序:思考當自己完成這項工作後需要花多少人力成本並想像這項工作不做的話三、五天後會產生什麼結果,這就是所謂的以「相關人員軸」和「時間軸」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27. 善用「瑣碎時間」,留意哪些是「十分鐘內可以做的事」,特別用在與員工的溝通上。
28. 常常寫下「有時間的時候,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實際進行規劃,避免空想。
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9. 重視不涉及利害的人際關係,要有遇到困難時能伸出援手的朋友。
30. 部下求助時,扮演好「上司」的角色。善用人際網路,認識「六度分隔」理論:只要透過六個人的聯繫,就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見到面。
31. 重視「與年輕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回饋過去長輩的指引外,也可以促使自己成長,帶來更多「情報」與「機會」。
32. 社交場合中善於傾聽與提問的人最受歡迎,應了解溝通應包括聆聽、提問(打探)及說明的能力,學會以關心對方為出發點,來加強自己「問問題」的能力。
33. 培養說話技巧的妙招:以「關鍵字」、「關鍵句」及「小故事」構成「三段論法」,較易引起聽者注意與掌握訊息。
34. 「非言語溝通」的重要性,最好在說明、詢問、暗示、批評等溝通模式上,再加上沉默、態度、表情、肢體動作等之類的「非言語溝通」
35. 找到「公司外的人生舞台」,主動參加「工作外的活動」,實際感受自己的存在價值,為退休後的二、三十年生活開創有意義的後半生。
五、活到老,學到老
36. 騰出時間來「自我省思」,利用通勤時間「回顧檢視自己」,掌握自己獨處的時間來反省思考,累積自己的實力。
37. 多閱讀「工作上有用的書」,採「主題式讀書法」,針對有興趣的主題,閱讀十本以上,就能掌握該領域最核心的要素存在,成為該主題的專家。
38. 找出時間閱讀,若無時間,可採「經典式讀書法」,找到該領域最經典的書,反覆閱讀到內容完全熟記,可以拿來演講的程度。
39. 讀書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多收集語句詞彙」,像是讓自己更具勇氣、發奮的句子、鼓勵安慰他人的話、能讓自己提出新概念更具影響力的方法等,活用讀書效能。
40. 除了提升專業技巧,也該為了「提升自己的教養而讀書」,因為待人處世的智慧比技術還重要。
41. 考量自己的年齡來「用錢」,小氣就是吃虧。
42. 提早對「父母的看護問題」作準備,與其有人犧牲,不如交給專業的看護。
43. 「培養興趣」來擴展自己的生活領域,最快的方法就是「與朋友有相同的興趣」,因為有伴才能持續。
44. 從「父母效能訓練」與公司管理的共同處,學習「教育的方法」。
六、面對職場或社會,應該思考的事
45. 好好評估「上司的能力」,有實力的上司共同點就是「決策基準」明確。
46. 看清「公司的價值觀」,一般企業分為兩種:一是發展「事業」為優先的公司,另一是培養「人才」為優先的公司,盡可能選擇「以人為優先」的企業。
47. 想要升遷出頭,要有八分攀強附勢,找靠山,讓上頭願意提拔你。
48. 不應用「感情」來看待人事安排,誰都認同的人事安排根本不存在。
49. 應該有份薪資外的「生活所得」,雞蛋不要只放在一個籃子裡,有備用的副業,增加收入。
50. 多與「社區人士」往來,在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提升社會生活的平衡與幸福感。